站内搜索

新闻资讯
  • 全部
  • 产品管理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介绍内容
  • 企业网点
  • 常见问题
  • 企业视频
  • 企业图册

水泥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两个重点:去产能、结构调整

发布时间:

2022-11-29 20:29


   痛苦的去产能

    一, 什么是“去产能”,就是关厂,拆除设备。

    笔者曾经和日本水泥协会交流,如何去产能?日本除了各大水泥公司重组兼并后,几家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,定出去产能的量,根据各公司的销售范围,分摊去产能量。联合组织拆卸队伍,到相关企业拆卸分解窑磨设备。

    笔者与台湾水泥协会交流:各企业激烈竞争,结果都血本无归;坐下谈,限产保价(注意规避政府的反垄断法规),价格回升后,又互相激烈,再次血本无归,再谈。最后还是去产能停产关门,厂址改为房地产基地;投资大陆水泥厂;产品出口美国等。

    笔者曾经目睹香港九龙的青州英泥公司的繁荣、停产、拆除,成为房地产基地的过程。

    二,特点和难点:

    中国水泥过剩产能有两大特点:扎堆、先进。大部分建在石灰石资源地区,大部分是新型干法窑,甚至是大型日产4000吨熟料以上先进装备。

    中国水泥去过剩产能的最大难点:如何依法治理?企业合法注册、运行符合环保、节能、质量等法规,凭那条法规要求关厂拆除?

    笔者写上篇观点《供给侧改革,你准备好了吗?》中感到水泥业内存在三种想法:

    1,无紧迫感:行业一半企业尚有利润,比钢铁、煤炭好,日子难过年年过;

    2,为难感:说说容易,谁过剩?谁能拆除?贷款谁还?员工谁安排?

    3,政府不要管:市场竞争,优胜劣汰。

    于是水泥行业基本上是处于等待观望状态。

    三,去产能的成本:

    “壮士断腕”当然是长期的,痛苦的:政府、银行、企业、员工都会面对巨大的难题。如何将水泥产业去产能定量化,要各级行业协会对本地区测算。

    笔者以全行业去产能10亿吨拍脑袋匡算:可能约6000亿资产要拆除、可能有3000亿以上的银行贷款要坏账、可能要裁减50万以上员工,可能要用十年时间。

    如果我们目前40亿吨水泥产能,最终去10亿吨产能,(多数是新型干法设备,可能还包括日产4000吨、5000吨的大型企业)最终达到30亿吨产能,年产量在25亿吨上下,基本达到产需平衡;但去产能的财力、人力、时间成本极高。这属于壮士断腕的痛苦和漫长的长痛过程,而且没有政府出手、行业的决心,是很难解决的事情。

    四,行业预案:

    目前,在钢铁、煤炭去产能试点期间,2月16日人民日报已发表水泥去产能文章,将拉开水泥去产能的序幕。地方政府、协会和水泥企业是否在错峰生产、限产保价的基础上,根据钢铁、煤炭去产能的经验先筹划几件事,争取成熟的地区和企业早试点,争取把去产能的长痛变成短痛:

    1,建议中国水泥协会联合地方协会根据各地区水泥市场供需状况、企业布局、企业能耗、环保状况等,提出“保、压名单”,交有关政府部门。利用法规、信贷、供电等措施,对水泥企业实行有保有压政策。

    2,建议中国水泥协会协调发改委和工信部,出台冻结国内水泥生产线建设的新政策。坚决查处国内投资任何新水泥生产线,即使是产能置换也不准再建新生产线,列出名单下达各地方政府。列入冻结单的项目和今后必须关停的企业,银行停止贷款、电力系统停止供电。

    3,建议有能力投资的大企业,停止国内行业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始的水泥投资,像海螺、中材、红狮等企业那样,向海外拓展。政府在信贷上给予政策支持。

    4,建议中国水泥协会协调国资委,在水泥央企、国企兼并重组中,不走南车、北车合并做大的路、垄断的路,而是走做强的路,成为水泥行业去产能的排头兵。重组的目标应该是:合并后去产能多少?合并后净资产收益率、销售额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提高多少?是否国内领先?

    5,各级协会和企业调研: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后,将会形成银行多少坏账?如何解决?希望政府的什么政策支持?

    6,各级协会和企业要测算:去产能后将会造成多少员工下岗失业,如何补偿?如何安排再就业,希望政府多少补助?

 

    五,上海去产能案例:

    历史悠久的上海水泥厂、沪港合资的上海联合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由于世博会规划,两家水泥厂停产拆除后,黄浦江畔的厂房建成艺术展览馆和高档写字楼。

    关闭的水泥企业同时筹措资金,解决了2000多员工的买断工龄。

    2016年初,以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、污水厂污泥、麦秸秆20多年历史的上海万安水泥厂虽然每年有6000多万利润收入,根据政府规划,也停产关门,目前正在安排近千名下岗员工。

    到2016年,上海水泥业共关闭了四条新型干法窑生产线,目前上海水泥行业的业态已从制造业转换为三种业态:年产200万吨大型粉磨厂、一大批混凝土拌站、拥有2万吨码头能配置海洋工程特种水泥的中转配置库。水泥制造业结构转换为深加工和现代物流业。

    根据上海特大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,上海水泥行业基本完成了去产能的目标,解决了一笔银行债务和近3000名员工的下岗问题。在国内率先以短痛的办法完成去产能结构改革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