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文化

站内搜索

新闻资讯
  • 全部
  • 产品管理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介绍内容
  • 企业网点
  • 常见问题
  • 企业视频
  • 企业图册

人生最曼妙的风景,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

发布时间:

2018-01-03


“不乱于心,不困于情。不畏将来,不念过往。如此,安好!”——杨绛将丰子恺的锦言妙语参透凿凿。

 

她静得就像一幅画,身处乱世、历经磨难却能做到“心远地偏无喧嚣”;面对赞誉虔诚膜拜却能“淡泊宁静以致远”。她似画中人,淡然看人世;又如观画者,从容悟人生。

 

杨绛活出了静的最高境界——穷辱不惊,坐看庭前花开花落。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一代奇女子杨绛呢?

 

让我们将一起去寻找答案。

要是有来生,我一定还会选择来到这个家

都说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那么,父亲杨荫杭和母亲唐须荌便是杨绛一生中最好的老师。

杨氏良好的家世家风,开明的教育风格,父母的言传身教,都对杨绛的为人处世,文学造诣,坚强人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 

杨氏是书香世家,生活在深厚文化底蕴家庭里的杨绛,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 

而父亲杨荫杭更是让杨绛的文学之路得到延伸发展的人。

 

杨绛从小喜欢文学,如果她对什么书表示兴趣,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子上,有时得爬梯到书橱顶层去拿也在所不辞。

 

但如果杨绛长期不读,那本书就会不见了——这就等同于谴责。

 

杨荫杭这样顺其自然的育人方法,使杨绛培养了广泛的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。

 

后来,杨绛在东吴大学念书,面临着分科的艰难选择。

 

为选专业,杨绛颇为踌躇,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。

 

“我该学什么?”她问父亲。

 

杨荫杭回答:“没什么该不该,最喜欢什么,就学什么。”

 

杨绛心里不踏实:“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?我喜欢文学,就学文学?”

 

父亲开导她说:“喜欢就是自己性之所近,就是最相宜的。”

 

有了父亲这番话,杨绛内心释然,不顾老师的劝导与惋惜,毅然选择了文科。

 

父亲“喜欢就是性之所近”的一番话,让杨绛深深地埋下了文学的种子。

 

如果说父亲杨荫杭是杨绛文学路上的航标,那么母亲唐须荌就是杨绛人生路上的航标,杨绛温婉的性格多半受了她的影响。

 

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,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“大小姐”,有佣人奴婢使唤,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,盛气凌人,对谁都客客气气。从这点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。

 

杨绛的母亲唐须荌整天忙里忙外,好像没有空暇的时候,而两个姑母“太自私也太自大了,家务事他们从不过问”,对此唐须荌从不计较。遇到好东西吃,也给人家先吃,自己只象征性地吃一点。

 

父亲的言传,母亲的身教,都对小小的杨绛产生了偌大的影响。在这幸福开明的家庭中成长的杨绛,岂能不快活?

 

在最美的时间,遇见最好的人

 

如果说,杨绛是最贤的妻,最才的女,那么,钱钟书又何尝不是最德的夫,最才的男呢?

 

杨绛和钱钟书在最对的时间,遇到了最对的人,从此相依相随,永不分离。

 

对于彼此而言,都是此生莫大的幸运。

 

在幽香袭人的清华园里,杨绛从古月堂的回眸一看,便遇见了走入她生命的那个男人钱钟书,从此拉开了两个人爱情的序幕。

 

“遇见你之前,我没有想过结婚;遇见你之后,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。”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。

 

钱钟书形容初见时的杨绛,曾有诗云: